王正武

王正武  博士,教授,博导
教育与工作经历:
1961年2月生,2002年6月在山东大学获物理化学(胶体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89年至2002年,在贵州师范大学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汕头大学博士后,从事药物化学研究;2003年8月至2006年3月,江南大学“太湖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4月起,上海交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1、功能性食品;2、食品安全
任教科目: 食品化学、功能食品、食品胶体化学、食品科学进展。
社会兼职:中国化学会、美国化学会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食品与药品》编委、国内外多个学术期刊审稿人。
研究兴趣:功能性食品,食品胶体及药品、化妆品中的基础理论及应用实践,食品检测新方法等。特别是化学基础理论如溶液热力学、量子化学、胶体化学等在上述领域中的应用。目前开展的主要工作有第三代功能食品的制备及定量构效关系;基于分子结构层次上的食品添加剂、残留农兽药的食品安全定量预警及检测技术等。
主要科研项目与学术成果: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上海市、江苏省、贵州省科委等国家和省部级纵向项目及横向项目20余项。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泛函数法研究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带电胶束的双电层结构”(2004)、“泛函数理论精确研究带电胶体粒子双电层间的相互作用”(2005)、“基于二维晶格模型的混合表面活性剂协同效应”(2006)。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抗癌药全反式维甲酸微胶囊化及其缓释效应的研究”(2005)。上海市科委:标准化项目“近红外光谱法现场快速无损检测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2007)、“食用肉和饲料中噻虫啉残留量的液相色谱法测定”(2008),重大攻关项目“城市猪肉产品保障安全供给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子课题“兽药残留量的表面活性剂集成与化学传感器检测技术”(2007年),纳米科技专项“用于测定莱克多巴胺和沙丁胺醇的纳米复合非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制”(2008)、“层状纳米材料修饰噻虫啉复合免疫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2010)。江南大学“太湖学者” 特聘教授专项基金“表面活性剂定量结构-性能关系研究”(2004),上海交大重点建设项目“功能食品定量构效关系与表面活性剂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2006)。此外还与多家国内外企业合作开展了“芭蕉芋、冰粉籽的综合开发”,“大豆去腥降嘌呤技术、低嘌呤豆制品开发”,“高浓度β-胡萝卜素水剂”,“不饱和亚麻酸、亚油酸微乳液制剂”,“ 紫苏叶营养颗粒产品开发”等横项课题。
    2001年以来在Chem. Phys.,Langmuir,J. Colloid Surf. Sci.,J. Phys. Chem.,J. Math. Chem.,Disper. Separ Sci. Technol., Int Elec J molecul Design,Colloid. Surf. A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EI收录3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16项。

版权所有: 上海交通大学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