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频发环境下 媒体报道尤需专业客观

发表时间:2011-09-06 阅读次数:759次
食品安全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危,有着较高的关注度和新闻价值。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越来越关注,而新闻媒体在揭露食品卫生安全领域的重大黑幕和隐患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问题食品消息的传播及普及作用巨大,对维护群众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近来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在相关权威性和科学性的结论还没有得出之前,便妄下判断,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和相关产业的动荡。
 
      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以近三个月为例,就有比如三聚氰氨曾被部分媒体作为食品添加剂中的大肆报道,事实是,三聚氰胺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它是一种非法添加物。这会导致消费者对于食品添加剂的错误认识,造成食品添加剂是有害的这种错误认识。又如西安、珠海、南京等地媒体相继报道了关于黄瓜抹避孕药的新闻,称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顶花带刺”貌似极为鲜嫩的黄瓜,是被瓜农或小贩在黄瓜身上涂抹了避孕药才得以至此。事实是,“顶花带刺”的新鲜黄瓜是涂了激素做过手脚的,但并不是涂了属于动物激素的避孕药,说避孕药能够刺激植物的发育,这显然是在“胡扯”。再如部分媒体关于乙烯利催熟香蕉有毒的报道,引发海南香蕉价格大幅跳水,导致香蕉产业受到重创,跌幅一度超过70%,最后央视《真相调查》对催熟的香蕉是否安全的真相进行了专业调查,表明用400倍水稀释40%的乙烯利是常用的商业做法,即便比这高出很多也在安全范围内,用很高的浓度乙烯利既增加了处理成本,又使香蕉没有商品价值和很好的卖像,在商业上不可取,所以老百姓吃到的香蕉完全是安全的。比这个更受伤的西瓜产业则处在“崩溃”边缘,5月份相继出现的两次“膨大剂”媒体针对个别过量使用膨大剂所造成的西瓜爆炸事件而进行的报道,不实或片面报道造成全国大面积西瓜滞销在田间,媒体的报道是只是过分夸大了膨大剂的危害,瓜农们苦不堪言。事实是,“膨大剂”是由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农药,不属于食品添加剂,其使用范围、剂量都有严格规定。目前膨大剂在我国使用广泛,长期使用实践证明对人体无害。
食品供应,尤其是农产品产业是比较脆弱的行业。对于食品安全这样敏感的问题,媒体必须恪守客观准确、实事求是的原则,对相关信息应仔细甄别、严格把关。由于一些媒体的从业者本身并不是相关行业的专家,因此更应该恪守职业责任的底线,进行科学可信的信息调查,发布准确客观的新闻。
 
      新闻媒体由于其传播效应及现代发达的通讯传播技术,极易使消息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产生放大效应。即使所有误传误报的新闻都已辟谣,难免还会有公众没有看到辟谣,即使看到辟谣,有的也不一定信。由此可见,任何不科学、不严肃、无中生有或夸大缩小的实报道都是将对相关食品行业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以及社会信任损伤。这就要求媒体要严加自律,更该对自己的报道格外负责,分外仔细,小心求证。这样才能引导公众科学认识当前的食品安全形势,发挥积极的舆论监督功能,有效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发布宣传权威、准确的信息,履行新闻媒体在维护食品安全方面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
 
供稿人:李卉

版权所有: 上海交通大学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