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辉:严法、敬畏、明辨,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

发表时间:2017-05-04 阅读次数:1286次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舌尖上的安全,一直是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前车之鉴屡屡不忘,“食品安全”,这4个字无疑还是当今中国社会群众最关注的焦点之一。
      近日,FBIF2017食品饮料创新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张少辉教授接受媒体采访,在他看来,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政府方面必须严法管制,食品从业者必须心存敬畏,消费者则要明辨优劣,共同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张少辉教授任职的上海交通大学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之一。据了解,中心依托农业与生物学院,重点开展食品安全检测监测、食品加工与物流、食品营养等关键技术研究和技术创新,同时,在科学研究之外还始终致力于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培训,这也是张少辉教授不变的初心:希望能够借鉴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法和理念,提升我国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水平,促进食品企业、组织与高校的联系与沟通,共同探索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之道,打造一个安全、卫生、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
      张少辉教授介绍,食品安全和食品健康属于食品科学的两个方面,一个关注健康,一个关注营养,他认为,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应该认识到,食品无论再好吃、再有营养,如果不安全,就不能食用,“因此安全是第一位的,然后我们才能去谈营养和健康。”
      谈及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张少辉表示,国家政策一直在引导生产者、消费者关注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确实是非常迫切和重要的课题,谈食品安全,应该分三部分:食品加工经营者、消费者和政府监管者,这三部分是有机结合的。
      治乱需重典,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已于201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新法呈现出多个特点,例如内容更加全面,处罚力度更大更严,增设了提供非法生产经营场所罚则等,张少辉教授对此非常赞同,但他同时指出,有了入刑罚则,处罚已经加重,但相比之下,对个人诚信的处罚还不够严厉,如果能够将此计入个人诚信档案,直接影响个人生活和工作,那么也许会有更加明显的警示作用。
      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张少辉教授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对于生产者来说,从管理人员到工作人员,保障食品安全必须成为首要认识、重中之重,要铭记于心、付诸实践。社会发展,当下人们的追求更加长远、平和,企业也在不断追求“百年老店”,但如果不把消费者安全放在第一位,其它的追求都将失去意义。
      第二,人们要敬畏国家法律法规。大部分食品安全事故都是生产经营者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做了不规范的事情,如果遵守法律法规,就能够避免99%以上的食品安全事故。
      第三,做好食品安全,企业应从上游到下游,全产业链把控。实际案例显示,真正的食品安全事故并不多发于生产环节,而是更多的出现在上游环节,也就是原料环节。
      第四,消费者的对食品的食用、保存同样涉及食品安全,因此整个社会需要不断的提升消费者教育,消费者也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做好自我保护。食品安全管理是一个产业链的管理,从牧场到餐桌。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四大类,其中,生物性、物理性的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可以肉眼看到,例如膨胀、变酸等;过敏类的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亦可避免,只要牢记自己的过敏原,不食用过敏食品即可;但化学性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具备色香味等现象,消费者难以辨别,例如农药残留等。因此,建议消费者要理性,购买正规企业正规产品,尽量不去购买散装、露天摊、街边店等来路不明的食品。
      此外,谈及“酒”类产品,张少辉教授认为,任何食品存在都有其必然和理由,酒能够流传千年,有其自身的价值所在,不能够否认。但对于生产者来说,应该树立责任意识,生产安全有品质的好酒。在他看来,中国酒类市场目前还不够规范,例如酒的种类不够明确、配料不够清晰、生产标准零散模糊等,“行业规范应该准确、严格,是什么就是什么,要明明白白告知消费者”,张少辉教授建议,行业标准和法规必须严格精准,诚信经营;科学合理的细分产品,做好分类;良心生产,加强自律;与科研院所结合沟通,提升食品安全,才是酒类行业长久发展之道。

来源:凤凰网

版权所有: 上海交通大学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