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以其肉质肥嫩,鲜美可口,营养丰富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贝类属于滤食性动物,具有很强的滤食能力,不断富集饲养水体中的微生物。所以,贝类便成为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主要传播载体。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为嗜盐细菌,是经济贝类中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之一。作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重要传播载体,贝类卫生状况受到人们的重视。
上海属于特大型输入性城市。贝类在从农场到餐桌的贮运过程中会受到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污染。那么,上海市售经济贝类的卫生状况便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为此,上海交通大学食品安全与微生物研究团队在中美食品安全中心中方主任史贤明教授的带领下针对本地市售主要经济贝类进行了近3年(2012年-2015年)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调查。该研究共随机采集404份市售贝类样本(主要包括:牡蛎、花蛤、蛏子等),结果发现:虽然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率为32.67%(132/404),但是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仅为2.97%(12/404),与发达国家污染水平相当;而且,致病菌阳性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市售贝类卫生状况向好。
该研究还以牡蛎为例,对不同组织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水平进行评估。结果发现,牡蛎的鳃组织和消化腺中致病菌的含量较高,可以作为贝类中致病菌检测的靶组织,为副溶血弧菌国家标准检测方法(GB/T 4789.7-2013)的更新提供了数据支撑。另外,该研究结果显示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水平与季节性变化呈正相关。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来自于夏季贝类样品,所以,建议大家夏季食用贝类时应煮熟煮透,避免引发食物中毒。
该项目受到国家863 项目(2012AA1016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00063)的资助,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近期的《中国食品学报》和B档SCI期刊《Food Control》杂志。
撰稿人:王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