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近三个月警方查获食品犯罪两千余起

发表时间:2013-06-27 阅读次数:186次

  2012年沪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熟食卤味、盒饭等的合格率不足80%。同时,水产品使用违禁渔药、蛋制品检测出禁用的氯霉素、牛羊肉制品检测出瘦肉精等也成为去年监测中发现的问题。昨天举行的市政协十二届三次常委会上,市食安办透露了上述消息。

 
  养殖环节违法超量用药
 
  市食安办透露,在去年的食品安全监测中,盒饭、熟食卤味、水产品的安全风险监测合格率分别为71.3%、74.45%、77.3%,在各类食品中合格率最低,同时腌腊肉制品、粮食制品、熏烤肉制品类的合格率也在90%以下。监测发现,盒饭、熟食卤味的合格率低,是由于高温季节容易存在交叉污染,从而携带致病菌,水产品不合格率较高是因为检测出养殖、运输过程中使用了违禁渔药。
 
  部分蛋及蛋制品中检出总磺胺不合格和禁用的氯毒素,部分鸡鸭肉制品也检出禁用的喹乙醇代谢物,个别猪肉及内脏总磺胺不合格,个别牛羊肉样品中检出“瘦肉精”,表明相应养殖环节存在违法超量使用抗菌药物和兽药的行为。
 
  食品犯罪案件急剧上升
 
  面对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市政协委员纷纷在常委会议上提出建言。
 
  市政协常委朱同玉表示,2012年本市侦破食品案件143件,同比增加79%,吊销证照17045件,同比增加了138%。近三个月来,公安机关侦破各类食品犯罪2010起,其中注水肉、假牛羊肉、病死猪肉等有毒有害肉制品382起,现场查扣各类假劣肉制品2万余起,这些数据均表明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朱同玉认为,违法成本过低是眼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仍需加大,不单需要从食品违法造成的直接因果关系进行查处,还必须从其造成的后期危害累积计算。他建议,违法者除赔偿和报销消费者的医药费外,还要增加帮助消费者身体恢复的费用,包括营养费、误工补助费和护理费等多项费用,让违法者不仅为当前的伤害后果负责,还要为消费者今后身体恢复埋单。
 
  源头监测建“双检机制”
 
  市政协常委屠海鸣则建议,学习香港经验,简化目前上海食品安全办公室这一管理机构。在香港,负责食品安全的部门为“食物安全中心”,分为“食物监察及管制科”(主要负责日常食物安全检查、进出口食品质量管控、食物安全事件投诉及风险管理、本地禽畜养殖场和屠宰场管理、对疑似有毒有害食品化验等)和“风险评估及传达科”(主要负责当食物安全事件或危机发生时对其风险进行评估、透过大众传媒向公众传达风险信息、以及通过饮食习惯和消费调查向市民提出有针对性的健康饮食建议等)。考虑到上海食品多来自进口,可以对进口食品分门别类地制定“输入指引”,对食物的生产、包装、运输等都制定详细标准。对猪、牛、鸡、鱼等鲜活农产品还实行输出地和输入地“双检机制”。
 
  市政协常委黄绮建议,在立法中可以考虑建立食品安全中的公益诉讼制度,确定消费者个体维权、社会团体维权和公益维权并行的维权制度,同时考虑将有奖举报引入《食品安全法》,完善有奖举报制度,保护举报人的信息不被泄露、不受报复,以完善的有奖举报制度弥补监管部门发现问题能力之不足。
 
  来源:和讯新闻

版权所有: 上海交通大学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