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查获走私鸡爪 包装日期显示封存于1967年

发表时间:2013-07-07 阅读次数:183次

  

▲这是南宁一家夜市的烧烤摊

  据新华社南宁7月6日新媒体专电(记者王秋凤 翁晔)夏天一到,鲜香辣俱全的袋装鸡爪是南方不少城市夜宵的必备“小菜”,也是不少人喜爱的零食。然而,记者近日采访发现,这些色香味俱全的鸡爪有可能是来自异国他乡的“毒药”,甚至有的已经有几十年“高龄”。

  广西防城港紧邻边境,是境外走私冻品进入国内的重要通道。自2012年6月以来,当地共查获7起涉凤爪食品案件,总涉案金额达2000多万元。

  广西防城港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副支队长李剑敏介绍,浙江一带的一些不法商人通过地下渠道走私入境,并在当地一些食品厂将一些来源不明、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的冻品隐蔽加工,仿冒多种品牌。

  说起查处这些隐蔽黑窝点的经历,李剑敏还是觉得恶心:“整个加工车间里又腥又臭,人进去待一两分钟就受不了。”

  李剑敏说,走私入境的冻品往往含有大量细菌和污血,不法分子用过氧化氢等漂白剂浸泡,“一则杀菌延长保质期,二则可以去除表面的污渍,让鸡爪显得又白又大。”据被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交代,如此泡制,可以比常规制法出品的凤爪更大、更重,通常1公斤鸡爪可以泡出超过1.5公斤鸡爪。

  而过氧化氢是国家明确禁止进入食品加工环节的添加剂,“非法加工窝点排出的污水,甚至可以将村民鱼塘里的鱼毒死。”李剑敏说。

  用过氧化氢浸泡鸡爪并不是防城港一地的“专利”。今年5月,南宁市警方曾在一窝点缴获20多吨假冒伪劣凤爪成品及鸡爪、牛百叶、牛黄喉等走私原材料。而在这一窝点的冷藏库里,民警发现其中一些原材料(鸡爪)包装袋上印制的包装日期竟然是三四十年前,其中“资历”最老的鸡爪,包装日期显示封存于1967年。

  据公安机关介绍,如此“炮制”走私冻品暴利惊人。一吨冷冻走私鸡爪的进货价仅为4000—5000元,经过解冻、加工、包装后,一吨售价高达2万元。而每公斤泡制好的黄喉可以卖出25元的价钱,部分不良烧烤摊主购进这些黄喉后,每公斤可以串成约50串烤串,然后以每串2元左右的价格卖给食客。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仅鸡爪这样的“平民”食品卫生状况堪忧,连熊掌等违法走私冻品同样如此。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公安局局长罗卫东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熊掌从境外走私进口,经过运输加工过程中的反复解冻,被查没时已经变质发臭。”据他介绍,去年广西森林公安曾经一次性缴获发臭的熊掌141只。

  然而,就是这些发臭的熊掌,通过一些不法饭店酒楼的烹饪技术加上调味品的功效,成了饕餮食客们口中的“美味”,售价不菲。

  三个步骤,变质冻品变“白富美”

  原以为是漂洋过海而来的珍贵食材,经厨师的“精心烹饪”后,华丽变身为“美味佳肴”,殊不知竟是发霉变质的冻品。

  境外冻品“暗度陈仓”

  记者调查了解到,在广西东兴、凭祥等重点边贸区域,冻品非法入境的情况仍时有发生。而“化整为零”是不法分子的惯用伎俩,甚至形成了“农用车、大货车,齐上阵;鲜芭蕉、新木材,均夹货”的局面。

  高额回报是驱使不法分子一次次涉险的重要原因之一。以鸡爪为例,一吨冷冻鸡爪的进货价仅为4000—5000元,经过解冻、加工、包装后,一吨售价高达2万元,“利润不菲”。

  物联网漏洞助推“人货分离”

  “货物”顺利入境后,不法分子便利用现代物联网的漏洞,进行“人货分离”。一般是将货物交由地下押运公司运送至指定地点后,货主再支付运费。

  “一些货车司机唯利是图,对自己运输的物品不看不问,非法入境的冻品一旦被查获,很难从司机口中追寻到真正的犯罪嫌疑人。”广西边防大队官兵介绍。

  然而,“不查货”的除了“明知故犯”的货车司机,还有“不规范”的物流公司。由于当前物流行业管理并不规范,收件员一般难以对每件货物进行检查,或者在熟悉发货人的情况下也不会逐一验货,这给走私运输销售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无产品借互联网变身“白富美”

  记者在淘宝等网络购物平台上搜索后发现,仅“冷冻鸡爪”一项就有几十个品种,价格也从十几元到几百元不等,张张“货物实拍”更是让人垂涎欲滴。但是,在货物详情一览,仅有少数卖家提供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号等关键信息,大多数只提供联系电话甚至不提供厂家信息。

  据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相关人士介绍,未经检验检疫的冷冻肉品从境外运至国内,一般需要两至三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在此期间,如冷冻肉品出现解冻,不法分子会将货物送到下家后再重新冰冻,如此反复经历“运输—解冻—冰冻—转运”过程后,不少冷冻肉品已经严重变质、发霉发臭。此时,过氧化氢和工业烧碱就成为冷冻肉品解冻、除味、保鲜的“利器”。

  然而,正是经过过氧化氢和工业烧碱洗礼的非法入境冻品,一经网站“实拍图片”的粉饰,立刻从“三无产品”跻身“白富美”之列。

  来源:新华网

版权所有: 上海交通大学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