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届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三全食品董事长陈泽民感觉心里装的“国计民生”大事越来越多了。日前,在接受本报专访时他谈到本次两会提出的有关治理食品安全、粮食生产考核及耕地生态保护等建议。
局部治理难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陈泽民表示,食品安全问题是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社会治理、思想道德建设、环境污染、农业生产方式等矛盾交织在一起的社会现象。某一方面的局部治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只有从完善法律约束、道德重构、机构改革、社会治理优化、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系统治理,才能真正保障食品安全。
陈泽民建议,《食品安全法》的修订要有前瞻性。修订要与未来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兼顾,进一步优化食品安全管理的体系和运行机制,着力解决权责不清、部门之间合作协调不顺畅以及管理的缺位和越位等现象,重点关注监管部门责任机制的建立和基层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修订要注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行无缝衔接,并通过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环境综合治理来保障原料的安全。
地方政府粮食生产考核要破除“唯产量”论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总体目标是“求量”。陈泽民认为,我国要转变发展思路,从“求量”向“保质保量”方面转向,着力处理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陈泽民建议,对地方政府粮食生产考核指标要破除“唯产量”论,要把实现粮食增产和生态平衡作为重要导向,综合考虑耕地面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科学种田的增长空间等内容。在对粮食主产区进行利益补偿时,可以把“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分为基本奖金和生态奖金两项。基本奖金根据粮食主产区的区域土地面积、生态条件、环境容量和农业生产成长空间等来科学确定基本产量。而生态奖金则应考核其土地休耕情况、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等内容,根据此项工作开展的好坏进行相应比例的奖励,以鼓励产粮(油)大县在保持一定产量的同时注重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设立“耕地生态保护基金”
同时,为了更好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陈泽民建议,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补偿达到激励生产和生态保护的双重效果。他指出,目前,我国缺少农业生态保护方面的鼓励措施,建议专门建立“国家耕地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形成耕地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资金支持尽快建立全国范围的耕地质量监测和保护服务体系,帮助农民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的进行耕地轮流休耕,更好地保持土壤质量、恢复地力,对参与土地休耕保护的农民提供一定的粮食补贴和现金补贴;设立“耕地生态保护基金”,对耕地土壤污染、农药污染等治理科研项目给予支持,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项目予以扶持,逐步达到耕地生态保护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
来源: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农业产业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