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连环爆发,本报调查採访室即日起一连4天推出“明日城市─绿色饮食”系列报导,探讨国人饮食上过度使用塑胶制品造成环境及健康危机,民众如何自力减塑,从产地到餐桌带动饮食上的变革,国外如何利用厨房余料发展再生能源,呼吁民众从生活中展开一场绿色饮食革命。
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剂、毒淀粉、混米、香精面包、铜叶绿素混油到鼎王事件,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连环爆发,全台“食品信任危机”蔓延,消费者原本应该对口中食物多一份警觉,但往往在一阵恐慌后就不了了之,多位专家感慨,事过境迁之后,大家使用行为几乎没改,一切又回到原点!
这样吃 塑化剂快超标
在夜市,消费者一手拿着塑胶杯装着果汁、珍奶,一手提着塑胶袋装的热食,这种场景处处可见。长期研究塑化剂的成大环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看了不禁频频摇头,因为只要每天喝一杯塑胶杯装的冷饮,中午吃一个包着保鲜膜微波过的便当,接触的塑化剂就达到身体一天限值的9成。
国内外研究发现,塑化剂会透过胎盘让婴儿雌性化,长期的影响是让少女性早熟、男性精虫变少。李俊璋曾针对国内76名孕妇进行检测,发现国内孕妇尿液中的塑化剂DEHP(邻苯二甲酸二酯)代谢物,是美国孕妇的13倍。
停一周 含量明显降低
“即使是装冷饮,任何塑胶杯都会释出塑化剂!”李俊璋最近完成塑化剂造成女童性早熟的3年追踪研究,从每周尿液检测,分析2至8岁女童饮食与生活环境中塑化剂DEHP的暴露浓度,结果发现:不用塑胶杯喝饮料,塑化剂浓度下降最明显,吃东西前洗手及少用洗发露沐浴乳,也可以明显看到塑化剂下降。这是因为塑化剂可经由食物途径、皮肤吸收进入人体。
李俊璋强调,只要停止使用塑化制品一段时间,体内DEHP含量就会降低,一星期就很明显!只是大众都没有警觉,一切又回到原点!他个人从不用塑胶杯,平常随身带2个不锈钢杯,一个装开水,一个装咖啡,连纸杯都不用。
积毒素 癌症迟早会来
国立台湾师大化学系教授吴家诚说,生活中有种种毒素,许多挥发溶剂含苯,它是一种会破坏染色体的“基因毒”,细胞像被散弹枪扫过千疮百孔,加上吃东西的方法和食物不对,又没好好睡觉排毒,免疫崩盘,癌症疾病不中才怪。
大家喜欢喝的珍珠奶茶,吴家诚从未喝过,而且只用瓷杯喝水。他认为,“不论哪种材质的塑胶类产品,都会释出不同的有害物质。”但真正改变消费行为的只有极少数,大部分人依然故我,用塑胶产品装饮料、热食,觉得吃一点点没关系,等到生病或罹患癌症才懊悔“我吃了多少毒素!”
除了塑化剂等危害,讲究美食的台湾,高温油炸、口味重咸、热量超高的错误饮食伤害更大。台北荣总临床毒物科医师杨振昌指出,从食品营养及公共卫生的角度,高糖饮料、冰淇淋、高盐薯条、加工肉类或罐头、烧烤食物、高油的油炸食物、人造奶油,及高热量的肥肉、动物内脏,对人体最不健康,副作用远高于近年来聚焦的食品安全事件。
杨振昌表示,从国内食品中毒数据来看,造成食品中毒主要是肠炎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仙人掌杆菌等细菌毒素,值得注意的是,盒餐、水产品、肉类及其加工品是前三大造成食物中毒的祸源。就毒物学观点,民众更应关注食物製作烹调过程的污染。
好习惯 自备杯子锅具
台湾的饮食汤汤水水多,大家习惯用塑胶袋装热食,不但造成环境塑胶为患也易身陷食安危机,李俊璋认为,要改变饮食传统不容易,但民众可以改变使用习惯,自备杯子、锅具,不用塑胶袋装食物,检视一下自己的生活是否过度使用塑胶类制品,只要养成习惯,即可迈向更健康的绿色饮食!
来源:中时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