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筷公勺倡议“满月”,上海适应“舌尖上的新风尚”了吗?

发表时间:2020-03-24 阅读次数:496次

      疫情提升了市民对公共卫生的关注程度,公筷公勺成为“舌尖上的新风尚”。2月23日,上海向全体市民发出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如今已过去了一个月。“满月”之际,记者调查沪上多家饭店后发现,为了促使顾客使用公勺公筷,不少饭店动起脑筋,定制公叉勺、增加公筷公勺数量,上菜时轻声提醒,种种举措推进倡议落地。疫情之下,自觉使用公筷公勺的顾客明显增多,但仍有部分市民面临传统习俗、人情面子等“梗阻”。而关起门来回到自家的餐桌上,要突破传统习惯显然需要更多的推动和宣传。


      饭店里的公筷公勺“提质升级”了


      2月23日,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市文明办、市卫健委、市健康促进中心联合向全体市民发出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书:无论是在饭店还是在家就餐,都要为每一道菜加公筷公勺,饭店更要主动提供公筷公勺。


      响应这一号召,沪上不少饭店都做到了公筷公勺的“提质升级”。“过去我们提供的公筷和个人手里的筷子一模一样,容易搞混,有些顾客用着用着就放到了自己的嘴边。这次我们特意定制了一批公叉勺和公筷。”记者从新雅粤菜馆获悉,定制的公叉勺兼具叉子和勺子的功能,公筷则变成了象牙白,无论是长度还是颜色,都明显区别于普通筷子。“手感完全不同,顾客一拿到手就知道是公用的,就不会搞混了。”


      “您好,这是公筷和公勺,给您放在桌上了。”绿波廊的服务员一边放置公筷公勺,一边轻声提醒顾客。“过去我们不管大桌小桌,每桌就放一副公筷公勺,现在大桌上会放四五副公筷公勺,小桌上放一副。”绿波廊副总经理黄蓉告诉记者,每一道热菜也都会配上一个勺子。


      3月18日复工的长阳公馆,则在开业之前操练了一遍公筷公勺的投放细节。“公筷公勺的数量增加了,除了桌上原有的,我们也给热菜配上了公勺。”长阳公馆经理张倩倩告诉记者,服务员也会主动帮助客人分餐,把一些大菜用公勺拨到个人的碗中。


      自觉使用公筷公勺的顾客翻了一番


      面对饭店的一番苦心,顾客能否接受呢?记者发现,疫情之下,使用公筷公勺已经达成共识,七八成顾客会自觉使用。


      “最近使用公筷公勺的顾客多了很多,过去散台的客人基本不会使用,但现在不论是几人用餐,基本都会用公筷公勺夹菜。”陶陶居新世界城店楼面经理贤松告诉记者,粤菜馆有不成文的规定,鱼、煲仔、汤等特定菜品,都会配上筷子或勺子一起上菜,但在疫情之前,主动使用公筷公勺的客人并不多。“现在完全不是了,有时候我们收拾完前一桌,还在摆餐具的时候,顾客会主动要求多放一副公筷公勺。”


      新雅粤菜馆则用赠送牙线、漱口杯等方式,鼓励顾客使用公筷公勺。“疫情之前,只有不到40%的顾客会使用公筷公勺,如今这一比例可以翻一番。”新雅粤菜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年轻顾客使用公筷公勺的比例要更高,还会主动要求服务员帮忙分餐。“我们的公叉勺也比较少见,很多人出于好奇也会使用。”


      “过去我们摆上公筷公勺,顾客可能无动于衷,现在就会很欢迎。”黄蓉说,即便是两人用餐,不少顾客也会自觉使用公筷公勺,“上海市民的防护意识很强。”


      突破传统习俗,仍需更多决心和时间


      中国人喜欢围桌而食,相互夹菜也被视作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尽管筷来箸往间,会让一些传染病传播有可乘之机,但要在一夕之间改变习惯,也不是易事。记者在采访中就发现,仍有不少市民有意或无意地未使用公筷公勺,而一旦回到自家的餐桌,公筷公勺就更少出现了。


      拎着毛肚在红油火锅中“七上八下”,尚小姐突然轻呼一声:“啊呀,我忘记用公筷了!”对面的闺蜜连忙安慰她:“没事没事,这么高温,早就杀菌了。”无独有偶,在陶陶居和同事一起用餐的小徐也发现,放在手边的一黑一白两双筷子,他在无意中拿错了,把用作公筷的白色筷子抿进了嘴中。


      相比这些使用习惯上的不注意,还有部分市民对于公筷公勺无动于衷,特别是在家庭聚餐时。“一般来说,一桌里只要有一两个人不在乎公筷这件事,其他人也不好意思纠正他,使用公筷公勺的规矩就很容易被打破了。”一位餐饮从业人员告诉记者。


      而在自家的餐桌上,使用公筷公勺或者分餐制的家庭更少了。“我买了七八把不锈钢勺子,随餐拿两三把放在菜碗里作为公勺,但现在会使用的只有我和老公,老人觉得都是一家人,没必要。”家住杨浦区的金女士告诉记者,要想在家里推进公筷公勺,一定要全家都配合,不然等于白费力气。“现在做得最好的就是小儿子了,因为他是分餐制,全都盛到小碗里吃。”


      “改变老祖宗几千年的用餐习惯,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既要选择时机,更要讲究策略、注重方法。”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任吴立明主任医师此前接受媒体专访时强调,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应该移风易俗、开风气之先,抓住防控新冠肺炎的特殊时机,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推广公筷公勺,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而这需要全社会坚持不懈的推进和努力。

 

来源:新民晚报

版权所有: 上海交通大学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