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家自办宴席也要“安全有保障”

发表时间:2018-05-20 阅读次数:400次

  摆在农村会所的婚宴流水席好不热闹。可是,有时做饭的人没健康证,后厨人员上完厕所转身就做菜,如此“任性”的婚宴,怎么让人吃得放心?今年两会,上海市人大代表陆强提交了一份关于探索农村自办酒会所标准化建设的建议。日前,这份建议收到承办部门“解决采纳”的答复。
 
  农村会所管理漏洞不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会所作为“标准配置”设施,已成为农民婚丧嫁娶等宴请的首选地。仅以嘉定区安亭镇为例,全镇现有农村自办酒会所35家,年自办酒席约1.7万余桌,用餐人员近17余万人次。
 
  陆强调查发现,本市农村会所发展还存在着硬件设施不完整,日常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他罗列了农村会所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隐患。比如,使用液化气的安全隐患,加工区、清洗消毒区设置于室外,且操作区域未进行荤素划分,冷菜间设置也不够规范,餐用具保洁设施不足,食品分类存放困难,等等。
 
  而在日常管理方面,农村会所也存在不少管理漏洞,比如会所管理人员申报备案信息不全,举办方(东家)与流动厨师签订责任书流于形式,宴请期间管理员检查制度有待加强。不少农家宴席的厨师团队成员上岗证、健康证不能全部提供,原料进货台账记录缺失等。不少人就有这样的体验,参加朋友的农家婚宴,发现厨房特别不卫生,垃圾桶就放在锅边,后厨人员上完厕所就做菜,也不洗手,餐具也没有消毒。
 
  “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有三个。”陆强分析说,一是部分农村会所改建较早,另外村居经济的差异也导致硬件设施的不平衡;二是厨师团队的从业人员规范操作意识差;三是过程监督不到位,奖惩措施缺失。
 
  陆强建议,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加大对农村会所标准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实施新一轮农村会所2.0升级改造行动方案。并以食品安全为根本,切实加强对农村会所食品检测、留样的强制性监管,建立全市统一的农村会所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和健康管理办法。同时按照硬件设备标准化、会所管理标准化、规章制度标准化和台账记录标准化的“四化”标准,不断提升农村会所的服务质量。
 
  规范化管理已开始试点
 
  市食药监局答复表示,农村集体聚餐的食品安全风险较高,易引发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为此,嘉定、闵行、奉贤等区率先试点农村会所的规范化管理。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本市逐步形成了一套以“硬件规范化”“管理制度化”“责任属地化”“培训经常化”为核心的农村集体聚餐管理制度,确保了本市农村集体聚餐底数清、情况明、安全有保障。
 
  下一步,市食药监局、市食药安办将指导各区、各街镇开展新一轮农村会所升级改造工程,还将通过组织培训、召开现场交流会、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指导服务等方式,推广前期试点取得的成功经验,不断促进农村会所服务质量提升。
 
  市质监局也表示,已将组织农村会所硬件设施相对完整、日常管理相对到位的松江等区培育创建标准化试点项目,形成模式,并及时总结各区成熟经验,尽快提炼形成具有各区特色的上海市区级地方标准。同时以各区农村会所区级地方标准为基础,形成既兼顾各区又具有上海特色的上海市农村会所设置技术规范。

 

来源:解放日报

版权所有: 上海交通大学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