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国际食品安全大会凝聚共识助力共治 论坛聚焦食品安全

发表时间:2016-04-09 阅读次数:543次

    第七届国际食品安全大会凝聚共识助力共治 论坛聚焦食品安全 首设“企业界高峰对话”

    自2010年开始国际食品安全大会已连续六年在京召开。第七届国际食品安全大会将于4月12-15日在京举办。本届大会汇集中外50余位权威科学家与企业界人士,吸引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代表参会,凝聚共识,助力共治。大会将以“供应安全食品,保证公众健康”为主题。大会将设立食品营养与健康评价、关注老年营养与健康、网购食品的安全与监管等八个专题论坛,首设“企业界高峰对话”,与会代表共话企业责任。

    共议食品安全保证公众健康
    4月14日,大会开幕式将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贾志忍和国际食品科技联盟秘书长Judith Meech主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胡小松将主持科学精神奖、科学传播奖和七星奖的颁奖仪式。

    美国农业部前副部长、IUFoST国际食品安全委员会共同主席任筑山将在大会报告中就食品安全在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作主题报告。食品安全是一个复杂的全球问题,其涉及科学、技术、法规和管理。确保食品安全是农业和食品行业、政府、学术界、媒体和消费者的共同责任。只有当所有社会群体均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并相互协作,才有望形成食品安全文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总顾问陈君石和IUFoST国际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席、欧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教授Patrick Wall 博士就有效追溯体系的挑战作报告。

    中国的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从单一部门管理为主,演变为多部门的分段管理,又发展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和农业部为主。法律层面也从食品卫生法发展为遵循风险分析框架的新食品安全法。

    中国的标准也从食品卫生标准发展为食品安全标准,从互不协调、相互矛盾的三套强制性国家标准整合为一套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在覆盖面、技术水平、实用性,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对于国际公认的风险分析框架,从缺乏认识,到增加理解和认真实施,在全面开展风险监测,建立适合国情的风险评估制度,加强风险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和进步。

    作为反映国家食品安全水平的指标之一,全国食品总合格率在过去的30年间从71.3%上升到96.8%,其中一些主要和最受关注的食品类别的合格率也逐年稳步上升。然而,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当前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很多。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控制还比较薄弱,食品掺假或欺诈还相当普遍,风险交流面临严峻挑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过度担心)。为了尽快提升中国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一是要做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食品安全保障,二是政府要做到全产业链的一体化无缝监管。

    食品恐慌事件使得消费者逐渐对全球许多地区的食品供应链安全失去信心。消费者开始质疑相关食品安全机构监管食品供应链的能力,及食品行业生产安全食品的承诺。将利润凌驾于公共健康之上的认知及不断涌现的食品掺假事件进一步打击着消费者信心。只有采取切实的风险管理行动才有望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新的媒体渠道可帮助促进与消费者的互动,食品安全机构必须接受这些沟通模式。传统媒体往往依赖于社交媒体来获取信息,但并未验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为此,食品安全专家应积极为网络报道提供原因和真相。危机与和平时期的沟通存在很大差异,如果信息提供方想要更新其信息,则其需要在危机发生之前建立自己的声誉。要想取得切实进展,所有政府机构都必须提供一致的信息。本部分将讨论面向国家食品安全监察局、行业和消费者的风险沟通方法。

    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林伟将就中国进口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作报告。

    大会报告中,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将就食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王竹天就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清理整合的最新情况、国际官方分析化学家学会主席Norma Rousseau Hill就AOAC检测方法在全球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国际食品科学院前主席,印度食品科学研究所前所长V. Prakash就东方食品与营养健康评价等问题分别作报告。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任发政就中国乳品的质量与安全状况分析作报告,针对目前中国乳制品产业与安全现状,分析了乳品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解决乳品质量安全与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乳品工业产生致命打击,经过7年的努力,中国的乳品质量与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近100%,但是乳制品安全风险依然存在,乳制品产业仍然没有走出低谷,消费信心没有充分恢复。

    中国奶业将长期面临资源环境、农业资源、国民健康等方面的压力,原料乳价格在国际上没有竞争优势,未来我国乳制品将向区域低温化发展,产品向营养化、功能化转变。

    建议政府继续加强乳品质量与安全监管,完善乳业标准法规及追溯体系,推广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提高原料乳质量与安全,建立国民诚信体系,重振消费者信心,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提高乳制品消费。

    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教授John Spink将就食品掺假的国际观点作报告,食品掺假-利用食品来非法谋取经济利益-是当今食品行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除了鉴定活动,国际社会还在政策和策略制定领域开展了其它广泛的活动。这里将回顾推动现行法律法规、认证和标准的国际活动。其中将特别关注《艾略特评论》(英国)、欧委会有关食品掺假的决议、全球食品安全倡议(GFSI)合规要求及美国食品安全现代化的食品掺假问题。此外,还将特别关注中国法律在保护中国国内食品供应链及出口到全球的产品方面发挥的作用。

八个专题论坛聚焦食品安全

    关键词3: 中国的食品安全: 过去、现在与将来
    ■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爆发流行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加强相关研究、普及教育相关知识、建立相关防控体系与平台势在必行。

    吉林大学人畜共患病研究所所长、教授刘明远就中国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发表自己的看法。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全球约7%的食源性疾病由寄生虫引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变、人口和物资流动日趋频繁,饮食来源和方式多样化,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爆发流行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如全国性的旋毛虫感染病例较10年前翻了一番,吉林省的华支睾吸虫病例上升了630%,已成为威胁我国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主要病原之一。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种类繁多、分布广、感染率高、危害严重、疫情突发性强,经济损失巨大。加强相关研究、普及教育相关知识、建立相关防控体系与平台势在必行。

    扬州大学校长、教授焦新安就中国的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一直是国际上食品安全研究的热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风险已成为全球性难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不断加强风险分析体系能力建设。本文着重阐述了国际上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概况,我国食品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的基本程序、发展进程、取得的成绩,食品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的不足和面临的问题,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的未来展望。

    关键词4:关注老年营养与健康
    ■ 适当的社区营养与运动干预,预防老年人长期看护状态的发生。

    ■ 预防认知能力的下降。

    ■ 加速食品科技在中老年营养领域的应用。

    届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营养与健康分会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研究员丁钢强将就关注老龄人口的合理膳食与营养健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研究员、博士冯文猛就中国老年营养与健康最新情况,日本樱美林大学老龄化与发展研究所主任Takao Suzuki就日本通过适当的社区营养与运动干预,预防老年人长期看护状态的发生,中国食品科技学会运动营养食品分会副理事长杨则宜就动静结合与老年人健康,雀巢大中华区营养健康总监贾梅就加速食品科技在中老年营养领域的应用,匈牙利中央食品研究所总干事Diana Banati,就营养与健康老龄化——如何预防认知能力下降等问题分别发表主题演讲。

    关键词5:网购食品的安全与监管
    ■ 破解网购食品治理难题,要贯彻三大理念:社会共治理念、全球共治理念、发挥网络技术优势理念。

    中国法学会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主任王伟国将就网购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制化进程提出自己的观点。现有法律在实施中存在三大难点: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资质审核难;对无需取得许可证的小卖家管理难;跨境食品交易治理难。破解网购食品治理难题,要贯彻三大理念:社会共治理念、全球共治理念、发挥网络技术优势的理念。

    4月15日大会共设立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食品营养与健康评价,国内外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经验分享,进出口食品安全与管理,食品安全在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关注老年营养与健康,食品分析技术标准化及实验室验证全球化,网购食品的安全与监管等8个专题论坛,邀请中外业内专家通过不同的视角,以自身经验与大家分享食品安全的最新研究。

    关键词1:食品营养与健康评价
    ■ 食品加工过程中,食品成分将发生化学反应,其可能对食品质量、食品安全及人类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 向老年人宣传食源性疾病风险知识,提供安全食物处理和食用的方法。

    ■ 重新思考每日膳食及其安全性 营养品的健康益处将为健康社会的构建奠定基础。

    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学术委员会主席、教授Delia Rodriguez Amaya将就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最新研究进展:对食品安全、营养、健康方面的影响作报告。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食品成分将发生化学反应,其可能对食品质量、食品安全及人类健康造成一定影响。报告将讨论四种主要的化学反应。美拉德反应实际上是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其将产生许多化合物(MRP),可能对食物的色泽(非酶褐变)、香气、质地、安全和营养价值(必需氨基酸流失及蛋白质消化性降低)产生影响。近几年来,研究焦点转移到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结果表明,人体和晚期产物(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中将发生糖基化,其可能引发多种疾病。现有研究评估膳食化合物是否可能构成疾病风险因素。

    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学术委员会共同主席、美国食品科技学会前主席Mary SCHMIDL将就食品安全:聚焦营养与老年人群作报告。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全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0亿左右,占到全球人口的20%。许多老年人面临着营养失调的问题,这也加剧了其疾病易感性,包括食源性疾病。老年人往往依赖家人、朋友和医学界来提供可靠的健康信息。通过向老年人宣传食源性疾病风险知识,提供安全食物处理和食用方法的可靠建议,做出快速适当诊断,及向公共卫生当局及时报告相关案例,这些个人及医护人员可有效帮助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

    国际食品科学院前主席,印度食品科学研究所前所长、教授V. PRAKASH就功能食品的营养与健康及其安全评价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生物技术、分子医学、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反向制药、代谢性疾病和药物基因组学等通过科学方法在更广大的平台上推广食品和营养安全及可持续性议程。这对食品安全问题及各国食品链中的安全食品议程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无论是通过转变生活方式来尽量减少因生活方式引发的疾病,还是解决妇女儿童甚至肥胖人群的营养失调问题,我们都必须重新思考我们的每日膳食及其安全性。食品安全问题没有统一的解决方法,但食品安全成分功能性议程法规必然涉及许多学科,而营养品的健康益处也必将为健康社会的构建奠定基础。

    关键词2: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
    ■ 进出口管理应着重于认知到检验机制的盲点,通过系统化的管理来弥补可能的漏洞和问题。

    Biointellipro公司总裁兼执行长、福州大学闽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罗扬铭就国际进出口食品管理借鉴提出自己的看法。全球食品的交错供应无可避免地把食品安全变成一个日益重要且复杂的社会议题,也是本次讲题希望借由关注目前已经达成和持续面临的挑战来探讨如何加强进出口食品的管理。所有从事食品研究以及管理的人员都必须虚心学习,理解到管理食品安全最重要的是建立客观分析的能力,而且关注如何让管理的策略与法规结合。在进出口管理上尤其应该着重于认知到现有的检验机制的盲点,以期能够通过系统化的管理来弥补可能的漏洞,及时发现问题。

    首设“企业界高峰对话”共话企业责任
    此外,今年国际食品安全大会将首次设立“企业界高峰对话”栏目,届时会议将邀请艺康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王铁,杜邦营养与健康事业部亚太区总裁李永敬,金光集团全球农业资源中国区负责人及食品部总裁周志毅,雅培全球食品安全及对外合作首席科学家Gary Fanjiang,荷兰皇家菲仕兰大中华区董事长兼任首席执行官邱肇祥,嘉吉中国副总裁马征,康师傅控股中央研究所所长陈应让,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首席后勤执行官陈玟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粮集团总工程师、中国粮油总经理岳国君等中外企业界代表围绕“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企业的责任”这个主题,进行会议交流,共话食品安全。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版权所有: 上海交通大学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