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联合主办的“2010年国际食品安全论坛”于2010年4月22-23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此次论坛以“风险管理:概念与实践”为主题,来自全球的近300位政府官员、科技专家、知名企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论坛得到卫生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委员会、国际生命科学会等国内外重要政府部门和机构的支持。卫生部部长陈竺出席开幕式,并做重要讲话。
过去10年间,中国食品工业年平均15%以上的高速增长与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出,形成强烈反差。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不仅显示中国政府对治理关乎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决心,也表明中国在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上已迈出关键性的步伐。
论坛名誉主席、卫生部陈竺部长在致辞中指出,食品安全问题是当前全球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保障食品安全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长期以来,各国政府和相关国际组织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减少食源性疾病、强化食品安全体系方面不断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构成的风险分析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各国一致公认和广泛应用。目前风险分析方法已经成为评价食物链中的危害与人体健康风险相关性、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管理控制措施、确定监督管理重点领域和品种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中国愿意和各国一道为维护全球食品安全做出更大的努力,也乐于在构建食品安全交流平台方面发挥作用。
美国前农业部副部长,上海交通大学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主席,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国际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席,美国农业部前副部长任筑山教授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题为《食品安全:谁的责任?》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在美国,食品工业必须明确不能因获利而牺牲食品安全。政府有责任制定完备的食品安全法律及政策,而学术界和媒体也有责任宣传并教育人们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教育机构也需要进行食品安全教育、研究及提升公众意识的活动。最终使每个消费者都能保证购买到安全的食品。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密切配合,使食品安全得到更大的保证。
在距《食品安全法》实施即将一周年之际,以高端、权威为特征的国际食品安全论坛的召开,揭示了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在中国才有,而是一个突破国界的全球话题。某一国家或地区的食品安全问题很可能会波及全球,因此而引发各国政府、科技和工业界人士的深深思考和深入探究。
摘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