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心关于诺如病毒检测研究的新思路

   2014年1月下旬,浙江省嘉兴市海宁、海盐两地部分学校的师生陆续出现聚集性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截至2月20日,两地累计报告发病人数高达511人。经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检测,确定这是一起由饮用不洁净桶装水而导致诺如病毒(noroviruses)感染的急性腹泻疫情。

   诺如病毒属于嵌杯病毒科诺如病毒属成员,是全世界非细菌急性肠胃炎的主要病原体,流行毒株为GII.4。该病毒容易在人口密度较大且封闭或半封闭环境中爆发,例如幼儿园、学校、饭店、医院、游艇等。诺如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传播。其感染剂量低,仅10-20个病毒颗粒便可感染各个年龄段人群。该病毒感染性强,接触到患者的排泄物(每克中高达100亿个病毒粒子)的气溶胶、饮用或食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物均可致病。诺如病毒感染后,人体免疫反应期较短,不同病毒株之间不存在免疫交叉反应。目前,诺如病毒感染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和有效疫苗。

   迄今为止,人源诺如病毒(human norovirus)无法体外培养,导致对该病毒的研究进展相对较慢。因为诺如病毒没有体外增殖模式,且水源或食物中诺如病毒的污染剂量较低,所以亟需一种适用性强、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且特异性强的病毒感染性判别方法。一直以来基于病毒基因组保守区段建立的RT-PCR法被认为诺如病毒检测的金标准,但该方法无法因检测样本中存在游离病毒基因组和无感染性病毒而导致的假阳性结果。我中心食品安全与微生物研究室王大鹏副研究员赴美开展访问博士后研究期间,联合美国农业部西部研究中心Peng Tian研究员创新性地将原位杂交技术与RT-qPCR相结合,利用诺如病毒的受体--组织血型抗原(HBGAs,histo-blood group antigens)特异性吸附检测样本中的病毒粒子,建立了原位实时定量反转录PCR(in situ capture-qRT-PCR)方法(该成果已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发表)。王大鹏副研究员等以可体外培养的猴源嵌杯状病毒(Tulane virus)为对象,对该方法进行评估和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判别病毒感染性(该成果已在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发表)。同时,将该方法用于以不同条件灭活的诺如病毒进行感染性定量检测。实验结果表明,高温(72℃ 4分钟以上)和氯制剂(chlorine)均可有效灭活诺如病毒。 

   另外,该方法无需核酸提取等繁琐操作且可程序化操作,具有巨大市场前景。

   两篇研究论文的链接如下: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8160513005588

http://aem.asm.org/content/80/7/2120.long

   撰稿人:牛梦雅

版权所有: 上海交通大学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