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实现对学校食堂的有效监管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一直是“重中之重,先中之先”。针对近日发生的四川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品安全问题事件,那么作为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该怎样做,才能让监管不流于形式,落到实处,实现让学生吃得放心,让家长觉得安心呢?作为一个长期工作在一线的食品监管干部,笔者提出如下几条建议供参考:
        一、提升科技监管水平,突破传统监管的盲区
        监管部门一直以来都在春秋开学之际开展学校食堂专项检查,开学初的检查,对学校特别是食堂管理人员起到了一定的教育和震慑作用,对于发现的问题督促学校及时整改,将会很大程度上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然而受制于监管干部数量和精力的限制,无法实现“7+24”的全过程监管。若在学校食堂内的关键区域,如食品处理区和加工区安装摄像头,并与监管部门进行联网,就可以实现24小时无死角全覆盖的智能化监管。例如上海市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云中心系统就已经实现了智能预警,包括一些细节如后厨有老鼠、食品从业人员着装不规范、操作不规范等问题都能通过系统抓拍实现预警推送,从而实现智能化监管。
        二、加强信息公开,实现社会共同监督
        无论这次成都七中食品安全事件,还是之前的上海中芯国际学校食品安全问题,都存在学校食堂管理缺少家长师生参与,双方缺乏沟通加剧矛盾引发舆情的情况。因此开放学校食堂,让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监督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有利于及时化解相关矛盾。一方面,可以当利用公共信息平台等方式及时向师生家长公开食品进货来源、供餐单位等信息,加快推进“明厨亮灶”建设,通过设置大屏幕、手机App,查看食堂操作间的监控视频,可以让学校师生、家长和监管部门实时了解食品加工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食堂开放日”活动将家长和师生带入食堂内部,将食堂后厨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大家面前,使大家了解到食堂内部工作流程,对食品安全有更直观的了解,这样既加强了家长学生对于学校食堂的监督,督促食堂落实食品安全管理措施,也有助于提升对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的信心。学校应该将“食堂开放日”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加以固定,明确“学校食堂开放日”的频次、开放对象及收到的意见建议反馈和整改措施。教育和食品监管部门应把学校是否落实“学校食堂开放日”内容列入对学校的相关考核。
        三、明确校长负责制,强化校方落实管理责任
        食品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只有将食品安全内化为其自主意识,才能真正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当下学校后勤管理市场化愈加普遍,该模式的好处就是实现了“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情”,学校食堂从业人员更具专业性,但该模式也有弊端,那就是市场化后逐利性和保障学生健康之间的矛盾,所以势必要加强学校领导与食堂承包方的责任关联,明确食堂承包方和学校领导是食品安全的共同责任主体。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学校负责人陪餐”制度,学校负责人和学生吃共同的餐食,这样更有利于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从很大程度上杜绝食品安全隐患,当然“陪餐”只是一种手段,关键是要激活学校责任心。即将实施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明确提出,学校食品安全实行校长(园长)负责制,校长应当将食品安全作为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管理方只有改变过去“一切围绕教学”的观念,切实把食品安全摆在重要位置,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食品安全问题。
        四、加强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培训,提升食品安全意识
        虽然加强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培训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受制于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较大的流通性等问题,当前食堂从业人员的食品知识水平和意识还有较大的差距。预防食物中毒关键在于从业人员的规范操作,在常规培训的基础上,可以将预防食物中毒的几个关键环节制作成通俗易懂图文资料张贴于食堂操作间内,方便从业人员学习。同时,推广食品安全在线培训考试,网络培训能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现场培训方式覆盖面窄、学时有限、集中学习耗费交通时间长、脱产集中困难等从业人员面临的实际困难,从而提升培训覆盖率,方便广大从业人员随时学习考核。

 

作者:高微微、翟翔宇

学者简介

高微微,公共管理硕士,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马桥所四级主办,从事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多年。

翟翔宇,法学硕士,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经营监管科副科长,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工作多年,曾在《中国工商报》杂志、《中国工商报》发表文章多篇。

版权所有: 上海交通大学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