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今日观察》4月24日播出节目称,一些蜜饯加工厂的制作过程违规严重,生产环境肮脏不堪,工人随意添加添加剂,伪造检测报告,随意更改生产日期。其中某食品企业被媒体爆出其销售的蜜饯存在食品安全问题越发受到群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和深思。民以食为天,而如今却要食以安为先。
蜜饯也称果脯,是以桃、杏、李、枣或冬瓜、生姜等果蔬为原料,用糖或蜂蜜腌制后而加工制成的休闲食品。蜜饯现已成为我国的传统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在这次蜜饯的食品安全事件中,通过对多个厂家生产的蜜饯样品进行理化分析所得测试结果显示:蜜饯的添加剂中甜蜜素、糖精钠等甜味剂,胭脂红、苋菜红、亮蓝等着色剂,以及用作漂白剂和防腐剂的二氧化硫,都超过国家要求的最大用量。其中甜蜜素在生物体内可转化为毒性强的环己基氨,有致癌性。二氧化硫可与血中硫胺素结合,长期可致脑、肝、脾等退行性变性。柠檬黄主要问题是致敏性,过敏症状包括风疹、哮喘和血管浮肿等。
其实不仅仅是蜜饯加工环节,蜜饯产品的保鲜环节、卫生条件、存取货物的置物格是否能达到卫生标准等,如果不严加管理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休闲食品连锁行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形态,虽然发展速度快,但目前处于监管缺失的状态,干货品种繁多对于企业甚至是监管部门而言本身就是一个难题,这也对食品安全监管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在食品生产、加工、储运、检测和消费的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我们按照不同诱因和解决方式的差异,可以把食品添加剂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四类。
(1)食品供应链上的利益相关者出于私利或盈利目的,在知情的状态下人为滥用非食品添加剂,超量或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
(2)在不知情的状态下人为滥用非食品添加剂,超量或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
(3)食品检测监督条件不完善,造成“问题”食品未被发现继而进入消费环节;
(4)食品安全和追踪惩罚的法令制度不健全或者徇私舞弊,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继续扩大。
对于如何防止食品添加剂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政府应责无旁贷地起到主导作用:政府部门应培训和监管食品生产、流通、监管等环节的从业人员,严格执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从而提高食品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减少人为因素所造成的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的情况。从保障经济秩序和民众健康的角度出发,政府对于不同的食品安全问题和诱因应该采取不同的治理办法,对于不合格产品和存在问题的厂商及时予以处理。
作者:敬璞
学者简介
敬璞,博士,副教授
2006年在美国Ohio State University获得食品科学与营养博士学位。
Tel: 021-34207961; E-mail: pjcolumbus@gmail.com
研究方向:分子与应用营养研究;功能食品研究;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主要科研项目与成果:近3年主持4项省部级课题、1项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参与1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排名第2),发表多篇SCI/EI论文和ISTP论文,参与英文专著编写3部、中文教材1部,公开受理一项发明专利2项。2006年在德国国际色素协会年会上获得的杰出论文奖。